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思 记者 樊未晨配资排名第一
“躬耕教坛,强国有我。志存高远,师范报国……”6月底,北京师范大学(以下简称“北师大”)首届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在珠海校区风雨操场举行,7位学子代表全体“优师计划”毕业生朗诵《以国为志,以师为名》。
今年北师大360余名首届“优师计划”毕业生将从这里出发,奔赴中西部13个省(自治区)的153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,投身基础教育一线。
早在今年2月,因师资不足,来自贵州省岑巩县的地理科学专业2025届学生熊国锦,提前回到母校——贵州省岑巩县第一中学实习,成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。
“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,我曾走过的路也是学生们正在走的路。回望着他们,我看到自己的影子,更多是充满希望——希望我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改变。”熊国锦说。
“优师”起点于“志远”。
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将这个故事的开始娓娓道来:“2020年之前,我们去各地调研,发现许多中西部边远地区,优秀师资十分缺乏。正好当时召开了相关会议,在会上,我就提出建议:能不能在国家层面来推动‘强师工程’,为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教师?”
会后,北师大先行先试,首设“志远计划”,按照“省来县去”原则,面向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省份定向培养志存高远、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领域高素质师资。
基于“志远计划”的探索,2021年8月,教育部等九部门正式印发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》(以下简称“优师计划”)。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,每年为原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的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,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,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。
同年9月,熊国锦及其同窗,来到北师大珠海校区,成为首批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。
次年暑假,北师大百廿校庆来临之际,熊国锦等7名“优师计划”学子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,汇报学习实践成果,表达扎根中西部的决心。
在珠海校区的毕业典礼上,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卿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:“‘优师计划’毕业生承诺,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在县域教育领域以扎根姿态向下生长,把所学用于实践,用师者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。”
而关于他们的从教初心,有人是想“被需要”,有人看到师者垂范,也有人因为传承……
英语专业的李若雨,即将前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平山中学任教。她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:“在第一次支教实践时,虽然我还没有准备好站上讲台,但从农村孩子们的眼中,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和外部世界的向往。这让我感受到‘被需要’和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。”
同样来自英语专业的“湘妹子”罗惊鸿,即将走上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的三尺讲台。她的从教初心源自奶奶。
20世纪80年代,罗惊鸿的奶奶随军赴湖南省洞口县的一所小学教书。面对艰苦的条件,本可以选择离开的奶奶,因为舍不得山里的孩子,从数学教师转为兼任英语、数学、语文等多科教师,“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,奶奶自费买了许多英语书”。
罗惊鸿小时候曾问过奶奶:“为什么选择留下?”奶奶告诉她:“这里太缺老师了。”
奶奶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欠发达地区孩子们的牵挂感染了罗惊鸿:“山河遥远,路途艰辛,却从未阻挡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和眼底希望的光。”
于是,高考结束后,在父亲的推荐下,她选择成为一名“优师计划”师范生。
而在贵州省榕江县的一次暑期教育实践,也让这抹微光得以传续。
当时,罗惊鸿负责的班里有一名成绩很好、性格有点腼腆的女生。罗惊鸿经常和她谈心,分享大学生活。罗惊鸿还曾问过她想考什么大学,这名女生说了很多高校的名字,但没有北师大。
前几天,罗惊鸿收到了这名同学告知高考成绩的短信。在短信的结尾处,这名同学写道:“小罗老师,我也想报考北师大‘优师计划’,像你们一样建设家乡。”
“我从未想过,两周的朝夕相处竟能在学生心里播下这样一颗种子。国家、母校、师长前辈们培养了我,我教过的孩子又成为下一个我,我坚信未来会有千千万万个‘我们’,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薪火相传、播种希望。”罗惊鸿说。
物理学专业的杨皓博则是因为大一暑假一次寻访“大先生”的活动,对“优师”有了更深的体会。他说:“当时93岁的顾明远先生在北京校区的教学楼里,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比较教育学的课程。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,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’‘教书育人在细微处,学生成长在活动中’,这几句话也成为我今后的座右铭。”未来,他即将奔赴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巴中中学,开始探索自己的为师之道。
同时,更多的“优师计划”毕业生,是想把4年的所学传授出去。
北师大党委副书记、珠海校区党委书记韦蔚提到,在“学院+书院”协同育人模式基础上,北师大强化城乡“双实践”、国际化育人,推出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“双实践”制度、“优师计划”专项交换生项目和港澳实践研学项目。目前已建设覆盖城市和县域的集中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91个、暑期实践基地101个,在脱贫县试点建设云端教育见习平台。
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梓宸在书院制的培养模式下,积极探索自我,为走上“三尺讲台”躬耕积累。回望大学生活,4年8次支教与实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“在地资源”对教育的重要性。即将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大新中学就职任教的他,希望自己“能结合所学,挖掘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、红色历史,凝练本土智慧,将其融入课堂教学,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”。
在校期间,乐育书院英语专业的陈昌莉曾两次前往美国、英国的学校进行教育实践。她希望“自己能够把开阔的国际视野、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,以及扎实的英语专业能力,全部转化为家乡贫困地区孩子们最优质的‘教育资源’,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激情、信心与希望”。
2023年以来,北师大开展“优师计划”县域专项调研,了解脱贫县教育发展现状和师范人才培养需求。截至目前配资排名第一,学校各团队已实地调研17个中西部省份,深入58个脱贫县、77所县域及以下中小学和幼儿园,持续实施“四有”好老师启航计划,对入选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专项奖励,并提供校友指导、集中培训、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十大帮扶举措,构建系统化“跟踪帮扶”机制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